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改行四分历诏(二年二月甲寅 东汉 · 汉章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
朕闻古先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河图》曰:「赤九会昌,十世以光,十一以兴」。
又曰:「九名之世,帝行德,封刻政」。
朕以不德,奉承大业,夙夜祇畏,不敢荒宁。
予末小子,托在于数终,曷以缵兴,崇弘祖宗,拯济元元?
尚书璇玑钤》曰:「述尧理世,平制礼乐,放唐之文」。
《帝命验》曰:「顺尧考德,题期立象」。
且三、五步骤,优劣殊轨,况予顽陋,无以克堪,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每见图书,中心恧焉。
间者以来,政治不得,阴阳不和,灾异不息,疠疫之气,流伤于牛,农本不播。
夫庶征休咎,五事之应,咸在朕躬,信有阙矣,将何以补之?
《书》曰:「惟先假王正厥事」。
又曰:「岁二月,东巡狩,至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遂觐东后,叶时月正日」。
祖尧岱宗,同律度量,考在玑衡,以正历象,庶乎有益。
《春秋保乾图》曰:「三百年斗历改宪」。
史官用太初邓平术,有馀分一,在三百年之域,行度转差,浸以谬错。
璇玑不正,文象不稽。
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二度,而历以为牵牛中星。
立春一日,则《四分》数之立春日也。
而以折狱断大刑,于气已迕,用望平和随时之义,盖亦远矣。
今改行《四分》,以遵于尧,以顺孔圣奉天之文。
冀百君子越有民,同心敬授,傥获咸熙,以明予祖之遗功(《续汉·律历志中》,又蔡邕《历议》,《宋书·历志》一,又《文选·永明九年秀才文》注引《续汉书》)
上言四分历之失 东汉 · 边韶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二
世微于数亏,道盛于得常。
数亏则物衰,得常则国昌。
孝武皇帝据发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诏太史司令马迁、治历邓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朔,行之正,《乾凿度《八十分一之四十三为日法。
设清台之候,验六异,课效粗密,《太初》为最。
其后刘歆研几极深,验之《春秋》,参以《易道》,以「河图览嬉」,《积书乾曜度推广《九道》,百七十一岁进退六十三分,百四十四岁一超次,与天相应,少有阙谬。
太初永平十一年,百七十一岁,进退馀分六十三,治历者不知处之。
推得十二度弦望不效,挟废术者得窜其说。
至永和二年,小终之数浸过,馀分稍增,月不用晦朔而先见。
孝章皇帝以《保乾图》「三百年斗历改宪」,就用《四分》。
以太白复枢甲子为癸亥,引天从算,耦之目前。
更以庚申为元,既无明文,托之于获麟之岁,又不与「感精符」单阏于之岁同。
史官相代,因成习疑,少能钩深致远,按弦望足以知之(《续汉·律历志中》)
历数议熹平四年 其二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二
议郎蔡邕议,以为历数精微,去圣久远,得失更迭,术数无常。
是以汉兴承秦,历用《颛顼》,元用乙卯。
百有二岁,孝武皇帝始改正朔,历用及初,元用丁丑。
行之百下产,孝章皇帝清河李梵之言,改从「四分」,元用庚申。
今光、晃各以庚申为非,甲寅为是。
案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凡六家,各自有元。
光、晃所据,则殷历元也。
他元虽不明于图谶,各有一家之术,皆当有效于当时。
昔《太初》始用丁丑之后,有六家纷错,争讼是非。
太史令张寿王挟甲寅元以非汉历,杂候清台,课在下第,卒以疏阔,连见劾奏,《太初》郊验,无所漏失。
是则虽非图谶之元,而有效于前者也。
及用《四分》以来,考之行度,密于《太初》,是又新元有效于今者也。
延光元年中谒者亶诵亦非《四分》庚申,上言当用「命历序」甲寅元。
公卿百寮参议正处,竟不施行。
且三光之行,迟速进退,不必若一。
术家以算追而求之,取合于当时而已。
故有古今之异。
今术之不能上通于古,亦犹古术之不能下通于今也。
由此言之,有文于谶,无验于今,未必为是。
有验于今,无文于谶,未必为非。
《元命苞》、《乾凿度》皆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
及《命历序》积获麟至汉,起庚午蔀之二十三岁,竟己酉戊子丁卯蔀六十九岁,合为二百七十五岁。
汉元年岁在乙未,上至获麟,则岁在庚申
推此以上,上极开辟,则元在庚申。
谶虽无文,其数见存。
而光、晃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五万九千八百八十六岁,获麟至汉百六十一岁,转差少一百一十四岁。
云当满足,则上违《乾凿度》、《元命苞》,中使获麟不得在哀公十四年,下不及《命历序》获麟至汉相去四蔀年数,与奏记谱注不相应。
当今历正月癸亥朔,光、晃以为乙丑朔。
乙丑之与癸亥,无题勒款识可与众共别者,须以弦望晦朔光魄亏满可得而见者,考其符验。
而光、晃历以《考灵曜》为本,二十八宿度数及冬至日所在,与今史官甘、石旧文错异,不可考校;
以今浑天图仪检天文,亦不合于《考灵曜》。
光、晃诚能自依其术,更造望仪,以追天度,远有验于图书,近有效于三光,可以易夺甘、石,穷服诸术者,实宜用之。
难问光、晃,但言图谶,所言服。
元和二年二月甲寅制书曰:「朕闻古先圣王,先天而天不违,后天而奉天时。
史官用太初邓平术,冬至之日,日在斗二十一度,而历以为牵牛中星,立春一日,则四分数之立春也,而以折狱断大刑,于气已迕,用望平和,盖亦远矣。
今改行《四分》,以遵于尧,以顺孔圣奉天之文」。
是始用《四分历》庚申元之诏也。
深引《河》、《洛》图谶以为符验,非史官私意独所兴构。
而光、晃以为固意造妄说,违反经文,谬之甚者。
昔尧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舜叶时月正日,汤、武革命,治历明时,可谓矣,且犹遇水遭旱,戒以「蛮夷猾夏,寇贼奸宄」。
而光、晃以为阴阳不和,奸臣盗贼,皆元之咎,诚非其理。
元和二年,乃用庚申,至今九十二岁,而光、晃言秦所用代周之元,不知从秦来,汉三易元,不常庚申
光、晃区区信用所学,亦妄虚无造欺语之愆。
至于改朔易元,往者寿王之术已课不效,亶诵之议不用,元和诏书文备议著,非群臣义者所能变易(《续汉·律历志中》,《宋书·历志一》,《御览》六十)
谢历日启 南梁 · 庾肩吾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六
凌渠所奏,弦望既符。
邓平之言,锱铢皆合。
登台视朔,睹云物之必书。
拂管移灰,识权衡之有度。
初开卷始,暂谓春留。
末览篇终,便伤冬及。
徘徊厚渥,比日为年(《艺文类聚》五)
颁行麟德历诏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二
夫气象初分。
乾坤之位斯定。
刚柔递运。
寒暑之节攸施。
而晦朔相循。
炎凉再革。
归乎推步。
方纪岁时。
颛顼应期。
黎司天地之职。
放勋承统。
羲和掌日月之官。
履端之道无暌。
举正之典斯在。
洎乎末代。
渐至疏阔。
邓平之术。
既巳多乖。
朱浮之言。
罕能遵用。
九章五纪。
莫究精微。
日次月躔。
宁循旧度。
朕御天抚历。
君临万方。
眷言兹道。
将恐沦缺。
钦若垂化。
曷为凭焉。
爰命所司。
研穷详正。
仰稽七曜。
傍综五家。
去其烦衍。
裁以要密。
古所未通。
今则备载。
阴阳之数可测。
盈缩之理无愆。
改元履初。
占考此历。
岁唯甲子。
得于天正
合朔之后。
应以嘉祥。
五纬若连珠。
二曜若合璧。
上元致瑞。
实增祗愧。
而推测所详。
固以精悉。
气序恒顺。
分馀弗舛。
以授农时。
升平可致。
洛下闳造汉历。
云后八百岁。
当有圣人定之。
自火德洎我。
年将八百。
事合当仁。
朕亦何让。
宜即宣布。
永为昭范。
可名曰麟德历。
起来年行用之。
神龙历序707年 唐初 · 李峤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七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昔者龙负河图。
八卦列明时之象。
龟呈洛字。
九畴开叶纪之文。
青岩启而六甲飞。
黄壤堙而五行缺。
故知乾筴远。
坤符灵。
秘法效用。
常邀乎圣期。
研几测深。
必贯于神道。
皇轩于是乎合而不死。
帝皞于是乎推而致福。
重黎并命。
叔仲分官。
理八节而调四时。
部三元而齐七政。
权衡度律。
在虞而兼修。
正朔阴阳。
及殷周而备举。
既而王风版荡。
战国纵横。
瞽史忘三家之言。
畴人失二官之业。
履端阙而归馀坏。
摄提差而孟陬殄。
废时乱日。
非直羲和湎淫
亡甲丧子。
岂唯商辛暴虐。
汉兴草创。
肇谋纪纲。
而方士异词。
天官横议。
张仓从甲乙之术。
未叶变通。
邓平丁丑之元。
旋闻疏阔。
当涂圯隔。
典午陵迟。
戎狄升僭伪之坛。
宇县乏神祇之主。
三辰九野。
压析景而分躔。
二象七衡。
当期而合度。
建元高而不竞。
沿木火而无讥。
兴百代之阙文。
复千龄之大统
匪我昌运。
畴能离此。
国家草昧区夏。
权舆品物。
万方同会。
狱讼之往南河
五纬运谋。
神灵之入东井
元圭受命。
紫箓登枢。
回玉斗而察璿玑。
把珠囊而膺历数。
勤于水土。
大禹之平涤山川。
礼乎方圆。
高辛之迎送日月。
应天神龙皇帝大横綦极。
元良继体。
乃神乃圣。
王接袂而扶毂。
允武允文。
五伯连衡而拥彗。
于是乎东明捧日
西掖占风。
南震雄王之廛。
北清骄子之落。
同水火。
人类胥庭。
犴圄徒施。
干戈不用。
上庠讲道而宣化
比屋耕田而凿井。
功成理定之业。
协律登歌。
畴德瑞圣之符。
陈郊谒庙。
万官咸事。
百度已康。
犹且存省阙遗。
徵求典故。
以为钦若历象。
哲后之恭天事神。
敬授人时。
明君之劝农辟土。
自麟德创纪。
四十馀年。
虽斗宪未移。
而浑仪渐变。
蔡伯喈所谓术无恒是。
洛下闳所谓历后当差。
昔太初肇规。
便易高皇之制。
元和新造。
旋移孝武之法。
因时通变。
厥有前闻。
爰命典司。
更从刊正。
金紫光禄大夫行秘书驸马都尉上柱国杨慎交
钟鼎贵游。
山河宝气。
赤泉疏社。
轩裳于五公。
朱轮赠言。
翰墨连于七子。
资玉环之旧德。
拥金埒之新庆。
箫吹凤管。
朝升乌鹊之楼。
(疑)阅龙章。
暮下麒麟之阁。
西山典籍之府。
总东壁文章之事。
九源百氏之说。
尽入胸襟。
六家三统之书。
咸归掌握。
永言董率。
实伫详明。
左散骑常侍修国史上柱国陈留县开国公柳冲
望重簪缨。
才高瑚琏。
家风推其直道。
范藉其谟明。
吐白凤而草元言。
垂紫貂而步黄阁
参司国典。
时望允谐。
副掌天书。
朝寄斯在。
镇国大将军右骁卫将军知太史局事迦行志中散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严善思正议大夫太史令上护军傅志忠等。
或礼閤兵钤
以贤才而入用。
天门地理。
缘道术而见知。
皆学富偃韦。
艺超甘石。
穷神尽智之妙。
闇落铜丸。
测远穷高之方。
悬裁玉表。
朝请大夫太史局令瞿昙悉达朝请郎司历徐保文承议郎司历南宫说等。
或善分天部。
或工言算法。
稽长短之效。
无烦于验谶披图。
察休咎之徵。
非假于登台上库。
凡此众哲。
各承朝委。
悉达等则专司课务。
据覈其真。
志忠等则监共讨论。
用裨其阙。
虽异体而各术。
并同心而合契。
于是精研六位。
通考十端。
立东西之定仪。
采南北之遗事。
会数于天九地十。
起元于子二丑三。
追日暮之行。
按星分之度。
以推四时之发生。
以步三元之盈缩。
然后分至启闭。
无愆于玉衡。
弦望躔离。
必应于铜史。
才窥幽室。
巳见飞灰。
杂候清台。
仍看合璧。
追论古法。
师验前章。
八十一寸为日分。
徒言精密。
六百八年为岁纪。
终非允当。
历祀之所纰缪。
异端之所穿凿。
莫不裁之绳准。
格以铨衡
究天道之精微。
开日官之轨宪。
容成再出。
不能参黍累之功。
寿王重生。
无以议分毫之失。
岂比夫时乖两闰。
始载邹人之语。
亥有二首。
方闻绛老之年。
临安宁。
岁次强圉。
皇帝抚天下之三载也。
珍图改御。
宝历初调。
授以丹凤之官。
颁以元鸟之署。
候耕耘之节。
非藉杏花
亶昏夕之期。
讵须蓂叶
参幽明而制术。
迈古今而垂范。
玉仪既正。
金镜逾明。
知圣祉之无疆。
识怀生之永泰
元符允合。
可以观天地之心。
能事毕甄。
可以为帝王之式。
盛矣美矣。
无得而称。
纪次勒成。
名曰大唐神龙历云尔。
宏词太初历序 宋 · 王之道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三、《相山集》卷二三
汉自高祖开基,迄孝武元封七年,盖百有二岁矣。
而循常习故,至于稽古,创立法制,粉饰治功之事,犹多阙焉。
于时历法坏废,晦朔、分至往往失度,帝入公孙卿、壶遂、司马迁之言,慨然叹曰:「历者天地之大纪,先王所以仰观天时,俯授民事者也,奈何漫不问」?
因诏御史大夫儿宽博士共议,宽等乃言曰:「帝王之有天下,必改正朔、易服色,不相沿袭,所以明受命于天也」。
其议造汉历以为万世则。
初,汉袭秦,言历者宗张苍
至是,乃得邓平唐都洛下闳等二十馀人,以律起历,而罢其尤疏阔者十七家。
始用夏正,以正月为岁首,改元太初,且以名其历焉。
惟律本于黄钟之管,其长九寸,其围九分,得积八十一寸,而历所繇作是为八十一分。
太初之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应无毫发之差。
兹诚炎帝之分八节,黄帝之纪三纲,唐尧之命羲和虞舜之在玑衡之事也。
猗欤那欤,生民之道,其在兹乎!
代谢历日表1092年11月 北宋 · 秦观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七三、《淮海集》卷二七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被命守藩。
方念阙庭之远;
蒙恩告朔,重惊岁月之新。
仰服训词,俯增愧汗。
伏惟皇帝陛下钦崇天道,敬授人时。
太史之占前,谨清台之课候;
罢诸家之疏远,正历世之缪差。
上考邓平,法取黄钟之妙;
下参一行,术推大衍之微。
斗建龙躔,于焉有序;
珠连璧合,由是可窥。
岂惟百辟之奉行,足使四夷之承用。
臣猥缘寄委,叨奉宠灵。
宣布诏条,预识金穰之岁;
省观风俗,不疑绛老之年。
邓文伯字序 宋 · 杨时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九二、《杨龟山先生集》卷二五
武阳邓平更其名曰洵武,间而语予曰:「平之名久矣,未有知其为倒士也。
梦有神人告我曰:『子之名,其字倒士,使子之困穷也,殆以是夫』!
予觉而异之,徐而思之,意者殆天将启予乎?
吾困穷之病,将由此有瘳乎?
不然,何神之告我详而警我之至也?
越明,乃以洵武易之。
吾子姑为我字之,以相神之惠,斯亦故旧之义也,子其无辞」。
予闻而诺之,为之言曰:夫一体之盈虚消息通乎天地,应于物类,则祸福之来,兆于彼而此应之,亦其理也。
然天棐谌,命靡常,而古之人所以应天者,亦求诸己而已,君宜勉之!
夫有武必济之以文,请字曰文伯,并为说以纪其事云。
邓运判柞行实始兴人1248年8月20日 南宋 · 李昴英
 出处:全宋文卷七九四二、《文溪集》卷四 创作地点:广东省广州市
予闻耆老言邓公平难事,英气奥谋不在杜杞下,老桧欲啖以美官,使摧残谪客,则崖然正色拒之。
士志于立功,少定力,公则将之以学,故能不为势利所移,高广于上书布衣中,识拔南方一杰,可谓无遗才矣。
淳祐八年八月二十日